天天洁环保网
 
我国涤纶市场分析
 
来源:华东塑料热线        发稿时间:2010-04-22 11:02:21        发稿编辑:lzr
来源:中国化工信息网 2009年12月11日
   

涤纶于1953年开始工业化生产,由于其性能好、用途广,所以发展很快,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一种化学纤维。

涤纶短纤维主要用来与棉、毛、粘胶、麻以及其它化纤混纺制造各种衣用纺织品。涤纶长丝常规品种以及差别化纤维共计有几十个品种,品种不同,其用途也不一样,长丝主要用于服装和装饰产业领域。

1生产规模

涤纶一直是我国化纤工业发展的重点,经过近20年的建设,我国现已成为世界上涤纶产量最大的国家。尤其是近10年来我国涤纶生产发展迅速,生产能力、产量年均增长速度在化纤中一直遥遥领先。2008年我国涤纶产量达到2005t

我国聚酯原料的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中国石化集团和中国石油集团,但聚酯和涤纶生产企业则以两大集团外的民营、外资企业为主。据统计局统计,2008年全国有360多家涤纶纤维制造企业。由于我国涤纶工业高速发展主要是靠重复、大量引进国外成套设备和技术以及新建工程项目发展的,因此集约程度不高、装置规模偏小。目前,涤纶短纤的整厂规模大于20t/a的只有11家,涤纶长丝生产规模在20t/a的只有18家。

2供求关系与消费结构

近年来,我国涤纶消费量呈稳步增长态势。2000年,国内涤纶表观消费量为612.7t2008年达到2 098.6t(见表1)2000-2008年消费量年均增长17%

2008年我国涤纶市场需求主要在服装、装饰和产业等领域。其中,服装用涤纶约占涤纶总消费量的53%,装饰领域消费量占25%,产业和其他市场的消费量占22%左右。

2.1服装面料

涤纶面料是用量较大的化纤服装面料,具有抗皱性和保形性好、强度较高、弹性恢复能力好等优点。涤纶纤维面料的种类较多,除织制纯涤纶织品外,还有许多和各种纺织纤维混纺或交织的产品:由圆形、异形截面的涤纶长丝或短纤维纱线织成的具有真丝外观风格的涤纶仿真丝织物,具有价格低廉、抗皱免烫等优点,常见品种有:涤丝绸、涤丝绉、涤丝缎、涤纶乔其纱、涤纶交织绸等;由涤纶长丝如涤纶加弹丝、涤纶网络丝或各种异形截面涤纶丝为原料,或用中长型涤纶短纤维与中长型粘胶或中长型腈纶混纺成纱后织成的具有呢绒风格的涤纶仿毛织物,具有呢绒的手感,丰满膨松、弹性好的特性,又具备涤纶坚牢耐用、易洗快干、平整挺括、不易变形、不易起毛、起球等特点。常见品种有:涤弹哔叽、涤弹华达呢、涤弹条花呢、涤纶网络丝纺毛织物、涤粘中长花呢、涤腈隐条呢等;用涤纶或涤/粘强捻纱织成平纹或凸条组织织物,具有麻织物的干爽手感和外观风格的涤纶仿麻织物;以细旦或超细旦涤纶纤维为原料,经特殊整理加工在织物基布上形成细密短绒毛的涤纶仿鹿皮织物,具有质地柔软、绒毛细密丰满有弹性、手感丰润、坚牢耐用的风格特征,常见的有人造高级鹿皮、人造优质鹿皮和人造普通鹿皮三种。

随着对服装、装饰材料的品种、质量、品位的要求不断提高,涤纶差别化纤维的消费量也明显增加。估计,目前国内市场对涤纶差别化纤维的需求比例占全部涤纶的30%左右。市场需求较好的差别化纤维品种主要有:着色纤维、有光纤维、异型纤维、细旦/超细旦纤维、高强力丝、三维卷曲纤维、改性纤维等。

2008年涤纶在我国服装领域的应用比例为53%,消费量约为1112.3t

2.2装饰纺织品

装饰用纺织品也是涤纶的主要应用领域。目前发达国家装饰用纺织品占纺织品总消费量的40%左右。近年来,我国加大力度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系列化家庭装饰配套产品方兴未艾,宾馆、写字楼装饰用纺织品也在迅速增加。2008年涤纶在我国装饰用纺织品领域的应用比例为25%,消费量约514.7t

2.3产业用涤纶丝、布

产业领域用涤纶主要包括工业高强力丝、土工布、医用非织造布、防水材料、汽车帘子线及车用针刺地毯、合成革基布等,其中以工业丝和非织造布的用量较高。2008年涤纶在产业领域的消费比例为22%,消费量约462t

物理机械性能,同时生产成本较低,生产过程中对环境不利影响较小,已成为当代四大橡胶骨架材料之一,在车胎、传动带、运输带、安全带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涤纶工业丝也广泛应用于涂层织物、蓬帆布、过滤布、土工布等领域。

非织造布主要包括医疗卫生用品和农用非织造布,非织造布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最大用途是婴幼儿尿布、妇女卫生巾和成人失禁产品的包覆布、一次性手术服及配套的一次性医疗用品等。农用非织造布可作棚膜隔层,其功能一是减少热量损失,二是使光照更为均匀。

2.4需求量及消费结构趋势预测

今后随着人们在住房、文化教育及其他一些个人投资的增加,衣着在社会消费品中的比例还会略有下降,故涤纶在服装领域的消费比例将有所下降,而在工业用途的涤纶消费数量将增加,非服领域涤纶市场的开发将非常有前途。预计,到2013年涤纶在衣着、装饰、产业和其它领域的消费比为50:25:25。未来国内服装用纤维高、中、低档产品仍均有需求,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中档品种的需求比例会逐渐增加。预计2013年市场对涤纶差别化纤维需求的比例将超过40%

由于涤纶价格、性能上的优势,其对腈纶和锦纶的部分应用领域有替代的可能;同时在经济和人口不断增长、天然纤维产量增长受制约的情况下,涤纶性能又最接近天然纤维,且能满足需求增量。因此,今后涤纶的需求增长率还是较高的,在合成纤维中继续保持主导地位。预计2008-2013年国内涤纶需求量以年均5%的速度增长,2013年达到2670t左右。

3对外贸易和市场竞争力

3.1进出口量

近年来,我国涤纶生产发展迅速,产能增长较快,国内供应量出现盈余,2006年起出口量超过了进口量,1997-2008年我国涤纶进出口情况如表2

我国大陆进口涤纶仍主要来自周边国家和地区,长丝和短纤主要来自我国台湾省和韩国。差别化纤维主要来自日本。其它进口来源地还有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美国等。

华东、华南各大港口一直是我国大陆进口合成纤维的主要集散地。目前上海、青岛、黄埔、宁波等港口是涤纶主要进口港。

我国大陆涤纶长丝出口主要面向土耳其、印度、我国香港、韩国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短纤则出口到美国、比利时、意大利和巴基斯坦等国家。

3.2市场竞争力分析

3.2.1成本

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及国外(境外)涤纶企业加工产品分项成本排序列于表3

3表明,国内涤纶企业加工成本与国外(境外)企业相差不大,而且较好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加工成本一般低于国外(境外)企业。但现实是,不少国有企业盈利能力不强,主要是投资成本较高以及管理和经营能力上存在差距。

3.2.2营销能力

目前,国内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已建立了自己的营销体系,如仪征化纤有较完备的销售网络,在国内主要消费市场与原料公司合资成立了十几家销售公司,并开展网上营销,与长期用户结成战略伙伴,根据市场变化来调整营销策略。

民营企业最接近市场、了解市场,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快,营销方式灵活,特别是在涤纶长丝方面具有一定的销售优势。浙江恒逸等较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已经建立起自己的销售网络。

外资企业大多采用国外母公司的营销方式,多数营销网络较健全,企业的物流管理也较为先进,如上海远东公司在主要地区采用仓储方式供货,同时比较注重与下游的织造、面料、服装企业合作开发推广其产品,打出自己的品牌占领市场。

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国外供应商多数是世界知名公司。这些公司在全球具有完善的销售网络,营销水平较高,有相对稳定的长期客户。

随着涤纶生产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对营销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涤纶生产企业可参照或学习竞争对手的营销方式,特别是国外企业先进的营销理念和方法,努力建立或完善自己的营销网络,提高企业的营销水平。3.2.3技术创新能力

目前,国内涤纶企业常规技术已较成熟,能够与国外技术抗衡,已大量被新增生产能力所采用。但总体来说,我国化纤装备的水平比国外先进水平仍相差10年左右。例如,国外大容量涤纶短纤维单线生产能力已达8t/a左右,而我国正在开发6t/a的装置;国内高速卷绕头的卷绕速度只能达到6 000m/min,国外已达到8 000m/min。如果外资企业及进口产品因技术进步使成本进一步下降,那么届时国内产品成本降低的压力将更大。

因此,今后我国涤纶企业必须将人、财、物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拓展思维,建立技术创新机制,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特别应建立自己的核心技术,以提高产品档次,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3.2.4新产品开发能力

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涤纶企业生产的专有产品、差别化纤维、功能性纤维品种较少,品种开发多以仿制为主,创新能力不强。高附加值涤纶产量较少,差别化率明显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

目前,世界涤纶差别化率已达到40%以上,差别化涤纶短纤的生产能力已占总生产能力的60%。高度多孔中空纤维、高收缩纤维、抗起球、抗静电、阻燃、防水吸湿、抗菌保健等差别化纤维在国际市场相当红火。小批量多品种的差别化生产已成为当今国际涤纶短纤发展的大趋势,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几年来,我国涤纶的产能、产量一直发展很快,年均增幅达到了两位数。但多数企业效益并没有同步有效增长。目前在生产和营销中表现比较好的企业大多在产品上有所突破。特别品种的差别化涤纶已成为企业获利的重要手段。

4建议

涤纶生产企业应在产品差别化的开发方面建立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企业生产应以最终产品市场为出发点,与相关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加快涤纶差别化、功能性纤维、复合纤维等品种的研究和开发。

此外,在涤纶产品的售后服务、品牌效应等方面,我国涤纶生产企业与国外公司也还有差距,需要逐项采取措施,提高企业竞争力,才能使其涤纶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