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洁环保网
 
拨开过剩的迷雾 创造新能源发展的良性环境 
 
来源:中国电子废料网        发稿时间:2010-02-05 10:36:32        发稿编辑:幻境

  与2009年上半年推崇新能源的态势相反,2009年8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风电、太阳能、多晶硅等新能源业出现重复建设倾向和产能过剩问题,强调产能过剩行业不得放宽审批。目前新能源项目的审批、贷款等开始紧缩。

  新能源发展中的确有一哄而起的倾向,但更多的是投资商、媒体以及新能源领域外的部分人士对新能源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长远发展趋势了解不够造成的。因此,我们需要对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有正确的解读,为尚在培育期的新能源产业创造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

  发展新能源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国家在发展新能源问题上的态度是一致的,从2005年颁布的《可再生能源法》到2009年5月召开的中央财政支持新能源和节能减排工作会议,都充分认识到发展新能源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可再生能源法》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2009年5月,中央进一步明确,要把新能源打造成新兴的战略性产业。然而,奥巴马的能源新政在世界范围内吹起一个新能源浪潮,把新能源鼓吹为引领经济走出危机和新一轮经济起飞的引擎,导致了投资者和媒体对新能源的追捧。一时间,在风险投资、银行和股市的推动下,新能源成为造富运动的推手。我国20多个省份、100多个城市打造新能源腾飞计划。一方面是大家急于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是大家对新能源发展任务的艰巨性、长期性认识不足,忽视了新能源发展的困难和障碍。非常简单的统计数据就能说明目前新能源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及短期内能够创造的价值:非水电的新能源短期内在整个能源中的比例还很小,目前全球范围内不到3%,在我国还不到1%,即使年年翻番的增长,总量也还是很小,根本无法独力支撑全球摆脱经济危局。因此,对于发展新能源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入了解产业,避免受片面吹捧和炒作的影响。

  有一点是明确的,发展新能源是大势所趋,发展中的阵痛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需要树立坚定的信念、持之以恒的决心、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把新能源产业发展作为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任务,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实做好,而不是一哄而起、一蹴而就,造成一种“过热”的假象。

  新能源发展任重道远 宏观上不可能过热

  为了认真分析新能源的发展前景,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和中国工程院先后发布研究报告认为,到2020年、2030年和2050年,我国不包括水电的新能源在整个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大体上在5%、15%和20%上下,到2050年才能达到欧盟提出的2020年实现20%的目标。

  巴厘路线图和哥本哈根谈判的目标,对我国的期望很高,压力很大。2009年7月初的八国峰会提出了2050年将全球升温不超过两度作为哥本哈根谈判的基础,因此2030年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得超过450ppm的科学界定成为各方讨价还价的依据。因为2020年、2030年和2050年,全球排放总量上限分别可能是300、250和200亿吨。而2009年世界排放总量已经超过400亿吨,其中美国和中国都在80亿吨上下,各占20%左右。欧洲提出将其原来到2020年减排20%的目标提高到30%乃至40%,以换取我国提前承诺减排。美国国会通过的能源和气候法案虽然提出了到2020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排17%的目标,但前提是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大国也要减排。

  我国的经济还要发展,人口还在增加,能源消费还没有达到顶峰,因此我国发展新能源的目标在温室气体减排的大势之下还要进一步提高新能源的比例。按2030年达到欧盟的目标,2050年与世界同步的要求,我国新能源的比例需要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任务之艰巨、困难之大可想而之。2008年虽然风电增速100%,但当年装机量只有630万千瓦,只占全国当年装机量的7%,累计装机量也只有1200万千瓦,占全国装机容量的1.5%左右,即使实现了国内专家们呼吁的2020年达到1.5亿千瓦,届时也只占全国发电装机的10%左右,还不及德国、西班牙目前的比例水平。光伏发电的国内市场更是刚刚起步,总装机容量不到全球总容量的0.02%。这与我国巨大的光伏发电发展潜力是不匹配的。所以从宏观上考虑,新能源的发展空间巨大,在较长的时期内,无“过热”之虞。

  新能源发展过热尚未构成事实 发展还有较大空间

  在《可再生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推动下,我国新能源呈现了快速发展的局面,风电方面涌现了金风科技、华锐风电、东方汽轮机、南高齿、惠腾和中复联众等一批整机和零部件龙头企业,生产能力已接近1000万千瓦,不仅能满足国内市场发展的需要,还可以少量出口。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太阳电池生产量已由2005年的不足100兆瓦达到了2008年的2500兆瓦,4年增长了25倍,且已有10多家光伏产品制造企业在海内外上市。光伏行业在2008年世界排名前10名的企业中,有5家我国企业。我国号称开发多晶硅的企业有40多家,号称产能20多万吨,发展形势的确喜人。

  但从另一个方面考虑,产能不意味着产量。2008年我国虽然有70多家整机制造商,但是所有国产品牌的风机企业总的产量约为500万千瓦,还不及维斯塔斯(2008年产量约为560万千瓦)和GE(2008年约为550万千瓦)等国外主要品牌1家的产量。2008年风电装机630万千瓦,2009年上半年完成吊装450万千瓦,估计全年接近1000万千瓦,风机产销基本平衡。产能不好计算,但是产量和市场需要量可以基本平衡。再者,我国2008年生产光伏电池所需要的多晶硅4万多吨,国内的实际产量只有5000多吨,占消费量的12.5%。2009年满打满算国内多晶硅的产量也不会超多1.5万吨,而消费量估计达到6万吨左右,也只占国内消费量的25%左右,实在谈不上“过热”。但是我们的企业喜欢夸大自己的产量和产能,2008年国外最大企业的多晶硅产量也没有超过2万吨,而我国的企业动辄就以数万吨登上新闻头条,给政府部门造成了“过热”的假象。不论是风电还是多晶硅,“过热”都还是虚火、发烧,还没有形成真正的产能和产量过剩、产品积压局面。对于光伏电池而言,2008年我国光伏电池产量已经超过200万千瓦,国内市场4万千瓦左右,只占产量的2%,所以产能不是过剩,急需的是开辟国内市场。

  能源产业具有天然垄断的特性 警惕重复建设

  众所周知,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所需要的能源服务产品相对单一和简单,即动力和热量,表现为电力、热力和液体燃料,这些产品及生产这些产品的装备的生产都具有天然垄断的特性。生产40亿吨石油的大公司不过几十家,供应终端油品消费的企业不过10多家。而电力供应则更加垄断,我国8亿千瓦的电力供应本可以1家来完成,却硬划分成两家,接近5亿吨的石油供应也是通过主要的两家企业完成的。相对分散的发电装备制造业也是由少数公司垄断着,除了中国的3大动力企业外,不外乎是GE、西门子、阿尔斯通、三菱重工、西屋等垄断企业。新能源装备的生产一开始就表现出其高度垄断性,前10名的风电装备供应商占据了市场供应量的90%,相对分散的光伏发电制造业的前15名供应商也占据了市场的65%。因此,企业和投资商都需要了解,新能源产品是具有垄断性的,不适合过于分散的发展,遍地开花的重复建设方式是不可取的,这是社会和投资界需要认真分析的。

  实事求是宣传 使新能源发展步入正确轨道

  在新能源发展初期,企业和媒体大力鼓吹新能源发展是正确的。目前新能源的发展已经深入人心,没有人怀疑新能源的重要性了,但是继续鼓吹和利用炒作吸引大众视线就过时了。例如,发展风电和光伏发电需要有合理的电价,从而形成可持续的市场。为此各个方面都做了努力,但企业的非理性发展与宣传导致风电的固定电价4~5年后才逐渐形成。目前光伏发电又是重蹈覆辙,政府已经明确的发出了价格信号,但敦煌特许权招标的超低价以及所谓的“洛阳宣言”又给光电固定电价的形成蒙上了阴影。在美国提出的第一太阳能的影响下,国内一部分企业,甚至提出了光电发展超越煤电,2020年达到每千瓦时0.3元的不切实际的口号。这种头脑发热的宣传使得社会觉得新能源发展太容易、太赚钱,导致各种社会资源盲目进入新能源行业,形成目前过度竞争的局面。

  新能源发展面临的新问题需要企业实事求是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新能源作为一个事业做好。媒体也是如此。新能源还是幼儿,至多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呵护的儿童,还不是挑大梁的青壮年,经不起风雨。新能源是一个新兴的战略性产业,媒体可以鼓励、批评,乃至呵斥,但是目的只能有一个,就是帮助它成长和发展。因为我国改善能源结构、应对气候变化,离不开新能源的发展。

  还是那句老话,新能源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但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方面还存在诸多障碍,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的积极扶持,需要产业、研究机构等社会各界持之以恒的努力,切忌一蹴而就、一哄而起,因为一哄而起意味着一哄而散,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

  (文/李俊峰 马玲娟 李俊峰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马玲娟系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伙伴计划东亚秘书处执行副主任)